現代土力學的核心是土的本構模型,但現有的理論與模型都較復雜,工程界有點望而生畏,從而影響了其在工程中的應用。楊光華教授提出的廣義位勢理論,可為土的本構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個易于理解、方便應用和具有通用性的方法,由此可以根據工程需求,靈活方便地建立簡便實用的模型,提高工程應用。這是一個還未被充分挖掘應用價值的理論,值得同行們的關注。
現場壓板載荷試驗通常被認為是最可靠的地基承載力確定方法,由壓板載荷能定準地基承載力嗎?壓板載荷試驗多數是由檢測單位完成,地基承載力則由檢測單位依據試驗和相關規范來確定,檢測單位確定的承載力就是紅線,不能超越嗎?地基承載力應該如何由壓板試驗來確定才更合理呢?地基承載力應該由誰來確定更合理呢?能不能由設計師來定會更好呢?來聽一下楊光華教授的觀點。
地基承載力能定準嗎?壓板載荷試驗能定準地基承載力嗎?怎樣才能由變形來確定承載力,實現地基基礎的變形控制設計?楊光華教授歷經20多年的探索,解決了壓板載荷試驗的尺寸效應問題,提出了確定地基承載力的新方法,破解了地基承載力確定難這一長期困擾土力學學科的科學難題。希望這一成果能對提高地基基礎的設計水平發揮作用,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。
土力學的發展以變形特性作為依據,可以分為四個階段,第一階段主要是研究土的一維壓縮變形,以壓縮試驗的e-p曲線為標志;第二階段是研究土的三維壓縮變形的形態,以Roscoe的臨界狀態面為標志,建立e-p-q的三維曲面;第三階段是以Duncan-Chang本構模型為標志,以土的壓硬性和剪軟性為特點,更直觀地以土的剪切變形研究為主;第四階段應該是以現場原位土為研究對象,以原位測試技術為主要手段,掌握原位土的力學特性,發展原位土土力學,更好地服務于工程實際。第四階段應該是今后值得努力的方向。